查看原文
其他

家校共育就该家长批改作业?|话题

2017-06-23 杜蕾 吴宇婷 教育导报1988

家校合作中,难免有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发生,谁该听谁的?家长批改作业、家长辅导功课、家长陪伴孩子学习等现象,是教育职能的“僭越”吗?学校与家庭是否存在边界,又该如何划分边界?



在2017年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“家校共育的协同共生”圆桌论坛上,专家围绕家校合作如何共育共生展开了讨论,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!


矛盾

学校、家长互相抱怨“踩过界”



“常会有家长读者对我说,现在的老师太过于使用家长了;而一些教师读者又告诉我,现在家长委员会的手伸得太长,家长委员会甚至可以在学校楼道巡视,完全成了副班主任。”杨咏梅是《中国教育报·家庭教育周刊》的主编,她发现,在周刊建立的读者群里,经常有类似家长、老师互相抱怨对方“踩过界”的现象发生。


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?


“当前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合作协同出现了问题。”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闵乐夫认为,现今家庭教育的研究实践证明,家长、学校、社会三方各自定位不够清楚,分工不够明确,存在着脱节、同质化的倾向,甚至出现相互抵消、撞车、内耗和相互埋怨的现象。


对于定位不清,闵乐夫认为,现在家庭、社会一窝蜂地都来搞备考、应考,而这些其实是学校的工作;很多老师让家长批改家庭作业,先于老师来看作业对不对,家长成了助教,属于分工不明确;什么叫同质化?如今不少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,提前包办了小学一二年级的工作,教孩子写字、教加减法,导致孩子上小学后,缺乏新鲜感,从一开始就没养成很好的听课习惯;而撞车则是家、校、社会面对同一件事,口径不一。例如课外阅读,有的老师会让学生多看教辅类参考书,而社会上一些图书馆也请专家办讲座,而专家大多提倡多让孩子看闲书,不要那么功利。


“从实践层面来讲,学校、家庭,乃至社会教育之间一定会有交叉、重叠、互相渗透的部分,不可能像理论上分得那么清楚。”在成都市实验小学集团校长陆枋看来,家校边界之所以模糊,是因为他们共同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孩子,孩子的人格发育、品行养成、习惯培养和学业提升,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。



探究家、校、社会需要厘清各自定位



那么,家校合作究竟有没有边界?


成都西雅美途外国语联合学校校长季应朗从事教育已经42年,她认为,家校合作确实应该有边界。“作为校长,我觉得不应该给家长无限大的权力,家长应该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教育。


在季应朗看来,家庭教育一定是家长能够接受,学校能够给予的。她谈到,在曾经任职的中学,有56%的家长都是当地农民,他们渴望孩子通过读书而改变,因此学校承担的责任,与家长的“边界”就是指导。


学校对家长设定了“五个一”的指导:每周至少面对面和孩子认真坦诚地交流半个小时、一学期至少读一本家庭教育图书、一学期必须来开一次家长会、一学期必须参加一次家长课堂的考试、一学期至少交一次家长课堂的笔记。


事情看起来简单,家长提升却很快。三年下来,家长变化很大,学生也随之发生改变。“家长需要什么,我们对应提供什么,学校需要家长帮助做什么,家长能够给予。”季应朗认为这可以看作边界。


闵乐夫认为,在家庭教育中,学校、家长、社会各有自己的定位,孩子、父母是当然的主角,学校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,老师是家长最得力的合作者,社会是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效果的验收地,社会各教育机构是热心参与家庭教育的志愿者。


同时,三方又各有优势和不足,家长容易感情用事、溺爱孩子,教育重点可能有失偏颇,学校在教育上具有权威性,在宣传家庭教育理论上最有效果,但其更注重学生的管理以及知识的学习,而孩子放学以后的空白时间,学校却又鞭长莫及,这时社会又能展现优势。“只要掌握好了各自的定位和优势,对边界的划分也自然清晰。”闵乐夫说。


对陆枋来说,家校合作的最高境界,是家庭更像家庭,学校更像学校。“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更像孩子一样生活,更像孩子一样成长。”


方向学校对家长进行通识培训和指导



家校合作,应该如何把握度,才能真正形成合力?


班集网络董事长兼CEO、中陶会家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于辉,曾获全国创业创新奖,2011年作为世界杰出青年受邀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。作为家长,谈起学校应如何与家长配合时,他回忆起小学一年级遇到的黄老师。


“刚上小学时我很皮,别人坐凳子上,我坐桌子上,但是黄老师并没有批评我,我妈来接我时她还跟我妈说,不要随便批评孩子。”于辉说,黄老师特别信任学生,特别耐心地跟家长沟通,对他影响很深,“希望老师们都能像我的黄老师一样扮演引领家长的角色”。


从老师到学校管理者,如何与家长合作开展家庭教育,陆枋有一番自己的心得。


她认为,老师要有底气告诉家长:首先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,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也是终生课堂,应该让自己的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正能量;其次,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、养成能力,学业进步是老师的责任,他们会用专业的态度和方法让孩子能有最大程度的发展,期间需要家长适度配合和充分理解;第三,对孩子优秀品性的培养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家长老师的共同责任,这是家校合作的重点,重叠也在这里,方法可以是无穷的。


季应朗先后在公办校和民办校担任校长,面对的家长从大多是农民群体到以高收入群体为主,她认为都需要家庭教育通识培训的引领,需要个性化指导,才能真正使家庭教育有效。


教育部门、社会的引导、参与,对于家校有效沟通合作也不可或缺。


近年来,成都市青羊区创建家庭教育基地,开设固定课堂、流动课堂和指尖课堂,不仅周末为全区家长免费提供专题讲座,还送课到校、提供微课堂,满足家长多元化、个性化的需求。“我们的想法就是让家长从最初的自然家长,通过一系列培训,成为合格家长、优秀家长,最后变成卓越家长。”青羊区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刘立频说,通过构建规范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,家校合作能够有‘度’又有效,同时也让家校工作撬动了学校教育。


在闵乐夫看来,家校协同合作还可以上升到更高层面。他建议,市县负责抓教育的一把手牵头家庭教育工作,协调、布置、检查、表彰,能够完善家、学校、社会合作协作机制。此外,设立市级家庭教育指导办公室,组织专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,实现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无空白、不脱节、不抵消、不越位的全覆盖家庭教育。


文字来源|教育导报

图片来源|网络

实习编辑|徐珍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